跳至主要內容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它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心养性。

 

为 (道家)[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Yin Yang

道家系列条目

道家思想
  无为 齐物 逍遥
道家人物
黄帝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姜尚
老子 关尹子 文子 庄子 列子
环渊 杨朱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
淮南子》《黄帝书
相关条目
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黄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新儒家 新道家
道家主题首页

无为指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它是中国先秦时期道家思想术语。根据处理问题不同,“无为”的态度即可用于政治的政策方针,政府无为,百姓自治;也可以用于修心养性。

思想内涵[编辑]

无为:为字,古代与伪相通。无为即无伪。伪字主要有两个含义:人为和虚假。

  1. 人为:任何事物都有其天然的形态和自然的运行规则,不以人的意志为改变。人为,要求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变化,故而违背自然,拔苗助长,刻意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无为即无人为:没有出于主观意愿而违背自然的刻意作为。
  2. 虚假:不纯真,不诚实,不自然,自欺欺人。无为即无虚假:无谎言,无隐瞒,无掩盖,无伪装。

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上”字,下面是一长横,上面是一短横。长横表示基准线,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事物所处位置高于基准线,在基准线之上。“下”字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作为指事符号,表示事物所处位置低于基准线,在基准线之下。

上德和下德的德字,特指大道的法则。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以地的法则为法则,地以天的法则为法则,天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以自然为法则。也就是说,大道的法则是自然。

上德,意动用法,以德为上,以德为基准线,行为表现在基准线之上。也就是以大道的自然法则为基准线、行为准则和底线,所作所为不低于行为底线的标准。

下德,与上德相对,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则为行为底线和行为准则,行为表现低于自然法则的标准。

不德和不失德的德字,指一般行为规范。

不德,不以德为德,即不以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为行为准则。

不失德,即不违反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

有德和无德的德字,特指唯道是从的品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大道的自然法则为行为底线,而不以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为行为准则,所以才具有唯道是从的品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不以大道的自然法则为行为底线,而以不违反一般行为规范的规定为行为准则,所以,虽然循规蹈矩,但并不具备唯道是从的品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意思是,以大道为准则,无人为,无虚假,故而没有什么好伪装的。是谓上德无伪,而无以伪也。


道家中的“无为”一般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崇尚天道(自然法则),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自然无为。提出“道法自然”、“天地生万物,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二是崇尚人道(人事规范),即人类活动应与天道般自然无为。提出“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其中在崇尚人道方面又有两层意思,一即提倡人应顺应自然界,随缘而动,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二即社会人际关系方面,提倡应统治者效法“”的自然无为精神,尽量简化社会的各种制度规范以保持民间民风单纯朴实。

因此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不无为”)。

与儒家的区别[编辑]

儒家所讲的无为而治,如《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为也”,实为儒家的“德治”主张,其是汉代道家结合了老庄中的“出世思想”和儒家“经世致用”结合起来的政治理念,该思想强调的是社会的和谐自然、与民休养生息而不扰民、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与道家的“”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实不相同。[1]

现代发展[编辑]

道家要求人们学习大自然的纯朴和谐,让一切事物都回复到其原始的自然状态,让事物显示其本来的面目,人与自然不应视为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人的文化创造不应无视自然之理,而是应当尊重自然,遵循客观规律,人类应该通过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消除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回归到人与自然融合无间的和谐状态,故为“道法自然”。[2]

到了现代,由于其思想与关心地球环境环保主义相通而得到认同。另一方面,现代物质的膨胀,使得现代人自我丧失,从而陷入迷茫与痛苦,道家的“返璞归真”、重视清净与个人修养思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3]

参考文献[编辑]

  1. ^ 评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人民网. 2006-03-16 [200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5) (简体中文).
  2. ^ 王, 刚; 明, 宗超; 曹, 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现代教育论坛. 2020-08-06, 3 (5). ISSN 2630-5178doi:10.32629/mef.v3i5.941.
  3. ^ 承续与断裂:分家单里外的养老――一个观念与行为互动的视角. Rural China. 2012, 9 (1): 83–111. ISSN 2213-6738doi:10.1163/22136746-00901003.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老白(坚持每日分享 ) @laobaishare 《道德经》中有八个顶级的思维很重要 只要读懂了,你的人生道路就会变得开阔明朗 对立统一的思维 原文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译文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 理解 一切都不是绝对的。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相互转化。这也暗示我们,顺境谦逊,戒骄戒躁;逆境刻苦,勤奋努力。 不争的思维 原文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理解 一个人一旦不争,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一个人不在乎得失,内心也就“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立于不败之地。但这带来的并非是消极影响。一个人正是因为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隐、能退、能柔。反而可以不必出风头,不必分心,专心把事情本身做好,反而可以做出一番成绩。这才是现代人“不争是争”的理解。 逆向的思维 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理解 一个社会越是标榜忠义、礼仪,越是说明社会崩坏。凡是不能只看表面。有时候,逆向思维往往更容易接近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利他的思维 原文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译文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理解 水能滋润万物,却从不居功,一直处在低处。得道的人愿意分享利益,处处为他人着想,践行利他精神。儒家说,仁者无敌。只有利他的人,才会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灵魂上的高度。 战胜自己的思维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译文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理解 相对于别人,我们更难了解自己。相对于战胜别人,我们更要战胜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找

清净,字面意思为干净、纯净,是佛教、道教用语,

  清净 [ 编辑 ] 1种语言 条目 讨论 简体 阅读 编辑 查看历史 工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 参与及协助编辑。   ( 2010年6月16日 ) 请 邀请 适合的人士 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细节与详情请参见 讨论页 。 此条目 没有列出任何 参考或来源 。   ( 2010年6月16日 ) 维基百科所有的内容都应该 可供查证 。请协助补充 可靠来源 以 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会因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清净 ,字面意思为干净、纯净,是佛教、道教用语,也是中文数词。 佛教 展开 基本教义 展开 修行成就/果位 展开 人物 展开 宗派 、国家和地区 展开 历史 展开 经籍 举要 展开 圣地 展开 相关主题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查 论 编 道教 展开  教义和要素 展开  人物 展开  神仙 展开  宗派 展开  典籍 展开  洞天福地 展开  其他 道教主题 查 论 编 宗教用语 [ 编辑 ] 佛教 [ 编辑 ] 清净( 梵语 : Suddhi 、 巴利语 : Suddhi ),是 佛教 中所教导的一种内心状态,为无 欲乐 无求,专心专一的内心状态。常被当成 涅槃 的同义词。 词源 [ 编辑 ] 在巴利文与梵文中, Suddi 的字根来自sudha,意为 太阳 或 甘露 ,引申为纯洁、洁净之意。由这个单字衍生出 parisuddi 与 visuddi 等字,意义大致相同。 道教 [ 编辑 ] 道家经典《 道德经 》很早就有“清静无为”语,“清静”也作“清净”,后成为道教的常用语,如《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等。 中文数字 [ 编辑 ] 在 中文数字 中,清净可以用来称呼一个数字,即10 -21 ,这个字平时很少使用,一般使用 国际单位制词头 仄普托 。 [来源请求]